大罷免來襲,國民黨擬推「反廢死」以及「反軍事戒嚴」公投反制罷免。但公投時間是否真的能與罷免投票時間一致,以及國民黨是否真的能催出支持者出門投下公投票,與不同意的罷免票,仍是未知數。有藍委列出3項「不樂觀」想法,認為黨團發起的兩項公投,是「不得不為之」,應從去年罷免基隆市長謝國樑一案吸取反制罷免成功的經驗,才能在「紅色恐怖」以及「大罷免」的整體氛圍中找到突圍的方法。
根據《公投法》第23條指出,公民投票日定於「8月第4個星期六」,自中華民國110年起,每2年舉行一次。這個日期也就是今年的8月23日。而國民黨面對今年的大罷免,首先想到要發起公投,包含「反軍事戒嚴」以及「反廢死」兩項公投,希望能催出支持者出門投票;國民黨智庫執行長柯志恩也表示,賴清德若認為他提出的東西符合民意,就用更大的民意來看看他的民意是否抵得住更大的民意。
但有藍委直言,「坦白講,黨團發起的反軍事戒嚴以及反廢死兩項公投,是『不得不為之』但是結果恐怕不容樂觀的做法」。
藍委提到,民進黨現在用黨國機器仿效美國1950年代的「麥卡錫主義」,對內塑造「紅色恐怖」,對外意圖「刺激中共」,不要說面對大罷免的威脅,現在整個藍營士氣非常低迷,不僅趙少康公然嗆聲黨中央,朱立倫前往國父紀念館參加活動也遭嗆下台。罷免團體擁有龐大的資源,亂爆料、辦活動、吃春酒、租總部,甚至還租下大型LED廣告貨櫃戰車在街頭趴趴走,甚至是雙方陣營35比0的懸殊差距,「反軍事戒嚴」以及「反廢死」是目前提藍營少數拿得出手,提振士氣的一帖特效藥。
儘管如此,該名藍委還是認為「公投綁罷免」不樂觀的三個原因,第一、「能否公投綁罷免」(同一天投票)的決定權掌握在中選會的手上,藍營只能被動接受;第二、「反軍事戒嚴」公投主旨是否符合「公投法」第二條第二項第三款之事項,因反軍事戒嚴,不是創制或是複決,恐怕也有需要討論之處;第三、「反廢死」公投,不僅公投題目要如何「負負得正」不甚容易,況且,大法官釋憲並沒有「廢死」,今年一月才槍決一名死刑犯,本週一名吳姓男子也才剛剛遭高雄地院判處死刑。
一名藍營人士指出,不論是新科立委或是沙場老將,大家都是去年1月剛剛通過最新民意的「選舉」投票,但是國民黨卻沒有任何一位委員經歷過「罷免」投票。坦白講,「反軍事戒嚴」以及「反廢死」的提出,可以看出國民黨立委真的急了,但是急歸急,想用公投催出藍營的民心與熱情,顯然是「找錯方向,劃錯重點」,從徐巧芯、王鴻薇、李彥秀到台中F3(黃健豪、羅廷瑋、廖偉翔)罷免告急,關鍵的問題是「藍營選民的投票意願遠低於綠營支持者」,而主要的原因有二「不知道反罷免也要出來投票」、「認為藍委罷免選情應該很安全」。
藍營人士建議,去年10月,謝國樑罷免案才剛剛演過一次「反惡罷」的成功案例,當時也是黨國機器全力圍攻謝國樑,國民黨應該從中提取反制罷免成功的經驗,才能在「紅色恐怖」以及「大罷免」的整體氛圍中找到突圍的方法。
探索更多來自 夯視界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