📍MLB專欄/城牆|敗戰處理野手當道?2025賽季已有18人「被迫上投手丘」的背後真相
撰文:城牆|2025.5.8
2025 年 MLB 球季開打僅一個多月,卻已經出現 18 名「敗戰處理野手」(Position Players Pitching),登上投手丘幫忙收拾殘局的荒誕場面。這項原本極為罕見、帶有趣味色彩的現象,如今卻幾乎變成「常態」,甚至有球迷戲稱:「不看投手名單,我還以為自己在看明星賽 Home Run Derby。」
究竟是投手太難養?還是球隊管理「太聰明」?
⚾ 什麼是「敗戰處理野手」?
所謂「敗戰處理野手」,指的是當比數嚴重懸殊時,球隊放棄使用真正投手,而改派場上原本的守備野手上場投球。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比數差距 7 分以上、比賽進入第八局後,通常用來節省牛棚人力,避免傷兵,或者純粹為了「撐完比賽不丟臉」。
以往這種調度極少見,但近年卻逐漸變得「有戰術邏輯」:既能節省真正投手資源,又能給球迷一點娛樂效果。於是,各隊開始不避諱讓野手上場投球,甚至提前安排誰是「敗戰指定人選」。
📈 數據說話:近年出場次數大幅增加
根據 Stathead 統計:
- 2022 年:全季共有 132 次 野手登板。
- 2023 年:來到 151 次,創下新高。
- 2024 年:稍微下滑至 128 次,但仍遠高於 2000 年代的平均(每年不到 20 次)。
- 2025 年至今(截至5月8日):已出現 18 名野手投手,共 21 場出場記錄,依此趨勢全年將破 140 次以上。
這不是偶發事件,而是趨勢性的演變。
🧠 原因解析:為何球隊越來越「樂於」派野手投球?
- 投手受傷率居高不下,球隊養不起
- 2025 年至今已有超過 40 位 MLB 投手進入傷兵名單,其中多位是牛棚主力。從明星先發到長中繼,「手臂」成了最難維修的部位。
- 在這種情況下,保護牛棚成為球隊管理第一要務,而非拚一場輸定的比賽。
- 比數懸殊早已喪失競爭性
- 一場 1:12 的比賽,沒有球隊會在第八局還硬派後援救火。乾脆讓二壘手來投,省人也省力。
- 新規則下,投手用量更吃緊
- 投手面對「三人次打者」限制仍在,熱身時間被縮短,加上賽程密集化,使得牛棚調度壓力更大。
- 球迷開始「欣賞這場面」
- 打者投球總是「花招百出」,從60 mph緩慢山形球,到好萊塢誇張動作,有時甚至投出三上三下,引發熱議。娛樂性反而提高。
👀 誰在投?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「野手投手」
- Wilmer Flores(巨人):第 2 次登板,竟然連飆 2K,隊友笑到不行。
- Luis Guillorme(勇士):以 59 mph 投出一記「彩虹球」讓打者揮空。
- Anthony Rizzo(洋基):過去也曾「上丘救援」,甚至創下無失分紀錄。
某種程度上,這些野手登板反而成為比賽亮點,替原本沉悶的比數打開話題性。
📜 歷史視角:這不是新鮮事,只是變多了
野手投球並非 2020 年後才出現的產物。早在 20 世紀初期,偶爾也有野手頂替登板。但當時的規則與體能條件不同,野手兼職投球屬於「技能多元」的展現。
真正的「敗戰處理投手制度化」發生在 2010 年後,牛棚投手人數擴編、投手專業分工細化後,反而導致「一旦不值得拚就乾脆放棄」的邏輯成形。
🔍 聯盟規範?還是默許?
MLB 雖於 2023 年實施條款,規定非投手球員僅能在以下情況登板:
- 球隊落後 8 分以上
- 延長賽
- 領先超過 10 分(九局)
但實務上,裁判通常不會「阻止」這類安排,除非球隊明顯惡搞。聯盟也不太願意「懲處」這種做法,因為不影響比賽公平性,還能成為社群亮點。
🧩 是策略,還是投降?
支持者認為:「野手投球能讓比賽不再浪費牛棚,也給球迷趣味,是聰明管理。」
但批評者指出:「這是一種放棄比賽的姿態,扭曲了職業競爭精神。」
某些總教練甚至公開表態不滿這現象,「如果球員不再全力拼每一局,我們為什麼還要打 162 場?」
✅ 結語:當職業賽事與娛樂接壤
野手登板,本是一種偶然,如今卻逐漸變成戰術選項。它反映出 MLB 當今賽事結構的轉變:球員資源緊繃、管理科學入侵傳統、娛樂需求與勝負精神之間的拉扯。
2025 年才剛開季,就有 18 名野手上場「撐局」。或許我們該問的,不是「還會有幾人登板」,而是——
當比賽逐漸娛樂化,職業運動的核心精神,還剩下多少?
探索更多來自 夯視界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