緬甸大地震泰國也受到嚴重影響,造成重大傷亡。這場災難深刻提醒我們,社會韌性並不只是災後重建的口號,而應該具備完整的應對措施,從上到下精準有效的指揮系統,並建立在穩固的醫療體系與充足的人力物資之上。
在這場規模7.7的強震中,緬甸與泰國災情不斷傳出,泰國總理甚至宣布進入緊急狀態,緬甸軍政府也大聲疾呼,強震已經造成超過百人死亡,呼籲各界緊急捐血並提供醫療物資。很可怕的現實就是,緬甸與泰國是否能夠應對這場重大天災,關鍵在於醫療體系是否崩潰?若醫療量能不足,再怎麼完整、迅速的應對措施都只是空談。
面對突發情況、重大災害的應對,恰巧賴政府日前就在台南舉辦第一次全社會韌性演練,模擬各種緊急狀況,透過演習提升國家應變能力。我們肯定政府未雨綢繆,為未來做好準ㄡ備,但也必須點出現實的問題:事實上,臺灣當前的醫療體系已經陷入困境,根本不需要模擬災害,就已經處於準災難狀態。
最直接的問題是「護理師荒」——醫院人力長期不足,護理師過勞離職,導致許多醫院病床雖然存在,卻無人可照護。根據統計,臺灣目前的護理人力缺口已經超過萬人,許多基層護理人員因為工時過長、薪資待遇不佳而選擇離職或轉行。若在大型災害發生時,醫院無法調派足夠醫護人力,如何救治傷患?縱然有病床,但如果沒有人照顧,也是枉然。
此外,基礎醫療物資短缺的問題也日益嚴重。從去年一直延燒的生理食鹽水荒,至今問題依然未解。基本輸液物資供應不足,讓醫療院所陷入困境,更是凸顯我國連這種重要的國安戰略物資,也無法準備齊全。不僅如此,缺藥問題也是存在。衛生福利單位在應對日常基本需求時,尚且都無法處理好,當災害真的發生,政府有能力應對嗎?
賴清德政府高舉「全社會韌性」的旗幟,但若無法解決護理師荒、缺藥、生理食鹽水短缺等根本問題,舉辦再多場演習也毫無意義。社會韌性不能只靠模擬劇本,而是要建立在實質的醫療資源與人力配置上。否則,當真正的災難來臨,臺灣的醫療體系將會像紙糊的一樣,瞬間崩潰。到時候意外發生只是悲劇的開始,後面等待我們的將是接二連三的哀嚎。執政者若只把這些預言當作危言聳聽,那麽社會韌性終將只是淪為口號。
探索更多來自 夯視界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