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歷史接棒:從姚明到易建聯,再到楊瀚森
在中國籃壇歷史中,通過NBA選秀進入聯盟的球員屈指可數。第一階段是姚明(2002年狀元)、接著是易建聯(2007年第6順位),之後中國球員多採自由球員形式加入。時隔18年,楊瀚森終於再次以選秀方式進入NBA,而且是首輪第16順位被拓荒者選中,成為中國史上第三高順位新秀 。這不僅象徵一個時代的延續,也承載著諸多期待與象徵意義。
二、「中國約基奇」的崛起:為何能被意外帶走?
🏀
CBA戰績亮眼,技能全面初露頭角
根據央視報導,楊瀚森本季場均16.6分、10.5籃板、3.0助攻及2.6封蓋,CBA封蓋王及最佳星銳球員,命中率達58.6%,三分命中率33.3% 。這樣的雙雙數據與封蓋效率,對比O波背景使其在國際舞台上迅速備受矚目。
⚙🏼 技巧出眾:傳球視野與後撤步不俗
外媒HoopsHype評價他為「獨特的面框大個,外線投射能力出色,場上視野高於一般中鋒」,傳球與面筐進攻細膩、腳步工整 ;NBA Big Board更指出其「深範圍傳球、低位假動作及牽制力不俗」,被譽為「分球核心型中鋒」 。
🚫 弱項明顯:爆發力與防守側翼仍待提升
但他的缺陷也一目了然——「運動能力不足、側移慢、怕被卡位,爆發力與對抗感不如頂級球員」 。The Athletic專家Sam Vecenie也指出,楊瀚森還未展現出如Jokic、Sabonis、Townes等型的「硬派中鋒底氣」 。
三、為何他能以第16順位被選中?
🧠 能力 + 潛力 = 投資佈局
在選秀會上,他位居第16順位登場,超出眾多球探預期,有人原先預測他應在次輪被選中 。這反映出開拓者在測試中對他的潛力與學習能力預期甚高,願意用首輪籤「押注潛力」。
🧩 陣容補強策略:內線深度鋪陳
儘管開拓者陣中已有Ayton、Clingan、Williams等多位中鋒,但他們仍積極補進楊瀚森,顯示球團在打造「多元內線輪替」戰略視角,期待楊瀚森逐漸融入輪值佈局 。
🔎 美媒認可:高球商與IQ成為選擇關鍵
如Liberty Ballers指出雖其運動力不足,但「高度與尺碼搭配優異球商、傳球、投射」,是很吸引人的second-round upside候選人,甚至有人預見可發展為高端第2輪球員()。
四、角色定位與轉型契機
🧭 學習型「空間中鋒」
他極有可能被定位為「空間中鋒」:在高位策應、拉開擋拆配合、三分線外做威脅。Liberty Ballers曾提到若加盟76人,可補Adem Bona類型,形成防禦與傳導互補()。
🏗 缺陷需要時間打磨
但要在NBA適應節奏,他需要補強對抗、提升力量、降低重心、加快橫移速度。場上的適應、重訓和心智成長都將是必經過程()。
🔄 選秀後發展路線
他可被視為「stashed」球員,即先留在CBA鍛鍊,再轉戰NBA,類似現階段海外發展模式。選秀後可能與Klutch Sports合作,一段時間受美方專業團隊制定體能與技能訓練計畫()。
五、民族意義與未來期許
🎯 象徵意義遠超個人
楊瀚森是繼姚明、易建聯後第三位首輪被選中的中國球員,其登陸不僅象徵北京、贏得球迷關注同時也為之後的「中國大學生體系」及CBA青年訓練注入強心劑 。
🏆 期待與壓力共存
首輪第16順位的身份,帶來更高期望和輿論注目。若能在開拓者體系中站穩腳步,不僅是聯盟舞台弱冠時代的成就,也將加速中國新一代體育文化與國際競技橋接。
⚠️ 壓力管理是關鍵
從「被選中出乎意料」到「球隊信任」,他的心態調適是否堅韌、學習是否積極,將決定未來能否真正兌現期望。若能逐漸穩定上場,他可能成為歷史上繼姚明、易建聯後第三位在NBA站穩腳跟的中國內線。
六、總結:潛力與風險並存的未來之星
楊瀚森的出現,宛如一支新旗——籃球技術成熟、長人天賦出眾、控球傳球融合一身。但爆發力、防守展延與NBA對抗仍待磨練。他的「意外高選」象徵球團對他捨得給時間的判斷,也象徵更多美媒願意投資國際球員的露出。
他在聯盟能否找到一席之地,取決於他是否願意卸下「中國約基奇」標籤,以「花時間養成、有勇氣進攻、能逐步負責輪替」的心態步步向前。若能贏得開拓者教練團信任並持續穩定成長,楊瀚森便不只是“接棒者”,更可能成為下一位改寫中國NBA史的新篇章。
楊瀚森的旅程才剛啟程,從CBA雙十、封蓋王到NBA首輪新秀,他正在用實際行動為一代中國新秀鋪路。我們不僅看見他的天份,更期待他在NBA賽場的技術進化與戰術適應。接下來的發展,值得所有中國球迷與國際友人共同關注。
探索更多來自 夯視界 的內容
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。